您正在编辑的是:内容详细页
 重置模板  模板另存为  我的控件库  锁定桌面

妇女节专题:湛江垦区女工风采
展现农垦女性新风采 谱写巾帼建功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8/3/6 8:56:00 作者: 来源: 字体:

  脚踏实地耕耘 无怨无悔奉献

                              ——记碧丽华公司刨花车间女工陈丽珍

  陈丽珍是湛江碧丽华模压木制品有限公司刨花车间的女工委员兼小组长,长期工作于生产岗位第一线。1996年进入碧丽华公司刨花车间烘干机岗位工作,时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已有22载。在平凡的工作中,她辛勤耕耘描绘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她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碧丽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她正在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一、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尽职责

  “勤奋”是陈丽珍的最大特点。她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上扳手先对烘干机的筒体、大齿圈、小齿轮及轮带等进行巡查和调整等工作,爱护自己操作的烘干机,从基本的维护保养做起,做好每一次巡检,填好每一张记录,力争做到人机合一,保证操作烘干机得心应手。开机运行时,经常巡视设备,观看其运行情况,时刻注意观察刨花含水率,使其低于2%,以做到最大负荷送料,减少资源浪费。每小时记录好进油温度,保证烘干温度在110℃-120℃。每次取料装车都能轻巧到位,运送路径上不落下多余的料,抓斗不偏不倚准确地将料送入料仓。

  优质完成本职工作对于刨花烘干岗位来说,不光要操作好设备,还要做好设备的点检。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在她的带领下,全班组成员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认真抓好设备的点检,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操作上她们做到“精心、精细、精确”不出任何事故,努力按照车间的要求做到“主动不盲动,到位不越位”;在设备上她们带头做好每一次点检,发现设备隐患时,能自己处理的不交给班组,班组能处理的不交给工段,有效地为工段减负,为车间减负。

  二、精心操作,降本增效保安全

  为积极响应公司年初提出的降本增效的号召,陈丽珍努力动员班组人员降成本、反事故、反三违,强化“事故就是最大的浪费”意识,落实各项行动。在她的表率带领下,大家精心操作,认真点检,按照车间的“三精操作”、“六个认真”工作态度,实现隐患整改率100%,刨花烘干机开动率100%、安生生产率100%。

  为响应公司“降成本增效益”号召,在修旧利废方面她们急公司所急,各种处理故障或是检修换下来的废旧接触器拆零,如轮带、托轮轴等常用零部件被当作备件留下来;在设备点检方面,多次发现隐患,如螺栓松动、主机仓门不够紧固、轴承油温升高等等,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有效降低了故障时间,预防事故的发生,大大节约安全成本;在操作上,精心操作,认真总结,降低操作能耗,2017年累计输送合格刨花6076吨,节约耗电量99033度,累计产生“降成本”效益67415元,为刨花车间“降成本增效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团结互助,共创美好新企业

  自工作以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陈丽珍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积极主动妥善处理同事关系,全面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在每天上班时,她都提前到车间打扫好班组环境卫生,不论是否轮到卫生值日,只要发现班组休息室有些蜘蛛网、饮水机有点脏、物品摆放不是很整洁等稍微的凌乱现象,她立即进行打扫清理,给班组一个干净的休息环境;在每次开机工作完毕时,她都能立即主动的清理地面及设备上散落的木皮、料渣和粉尘等;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她总是主动协助其他成员完成车间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不分份内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生活中,她对同事一视同仁,不论哪家有事、哪位同事有困难,她知道后都尽力给予关心和帮助,伸出友爱之手。尤其对新进职员,业务不熟,她更倍加关注,并经常照顾他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珍姐”。大家尊重她,是因为在她身上大家能看到一种原则,一种品质,一种很超脱的东西,那些东西往往是大家想做又没有做到的,比如工作上的那种执著和付出,还有就是她所付出的爱心,这种爱心只能用“大爱”来诠释。

  作为一位女同胞,她“巾帼不让须眉”,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活就能在哪里看到她的身影;作为一名班组长,她一直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并且还要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和行动的影响下,全体组员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脏活、累活干在前,团结带领全班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立体种养成致富能手

                                                   ——记红湖农场二分场女工卢春华

  卢春华,女,1980年出生,红湖农场二分场女工组长。在农场党委的正确引导下,养猪、养鱼,种水果,走立体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把种植水果和养猪养鱼结合起来,搞起了立体种养。猪粪用来做肥料,喂鱼,次等水果用来喂猪、喂鱼,鱼塘淤泥用来做肥料。经过辛勤劳动和科学管理,成功搞起了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以养促种,以种促养”的循环经济新思路,做到鱼塘配套养猪养鸭,果园配套养猪养鸡,这样有利于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一举多得。成为红湖女工发展生产的先进典型,是红湖农场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2017年,她家养殖母猪50头,生猪仔1100头,生猪出栏1200多头,年利润48多万元;承包鱼塘12亩,利润7万多元;承包岗位15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水果,利润3.6万元,还在果园内和鱼塘边养了350多只鸡、鹅、鸭,纯利润1万多元,2017年家庭总收入达到59.6万多元。可谓是农场首屈一指的致富能手,2014年被湛江农垦局工会评为 “先进女工”。2016被湛江农垦局工会评为“湛江农垦先进生产者”。

 

  

 

  一、帮扶助人,同致富

  卢春华是红湖农场有名的致富能手,她的事迹在红湖广为流传。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既忙家务事,又忙生产养殖,就是卢春华的真实写照。虽然事务繁忙,但卢春华能够将所有事情都安排的有条不紊。她经常参与到公共事业中去,积极参与“结队帮扶”等活动,对他人的帮助数不胜数。如钟海芳家庭是出了名的困难户,原本家庭没有任何产业,收入非常低下,经济极其困难。了解到钟海芳家具体情况后,卢春华不但主动提供资金给钟海芳买猪来养,更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使原本不懂得如何养猪的钟海芳迅速上手,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目前钟海芳家养殖有上百头猪,总产值约14万元,年利润有2万元左右。同时,钟海芳家也采取了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式,在搞好养猪的同时,还种植了3亩番石榴,每年也可赚一万多两万元。现在钟海芳的家庭状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钟海芳逢人就说,这都多亏了卢春华的帮助。温暖他人,提高自己,在卢春华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自私这个词,有的只是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家和万事兴,筑和谐

  在对待家人方面,卢春华做到了无微不至。对待子女,关爱慈祥,时常督促努力学习,教育他们做人成才;对待丈夫,关怀备至,相敬如宾,从不争吵;对待老人,和谐孝顺,关心老人生活中的每一点滴,做到一个儿媳应尽的责任。卢春华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挑不出缺点的女人。卢春华家庭和谐在农场也是出了名的,人们经常说找媳妇就是要找像卢春华这样的。人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一个美满的家庭之所以让每个成员都感到幸福,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有一个能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生活氛围;是因为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因为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对幸福和谐的家庭归结一句话:那就是——家和才能万事兴。

  三、切实关心女职工,做好事

  作为女工小组长,卢春华在关心女职工生活上,要求事无具细。哪个职工的家庭生活有困难,她都会积极主动的上门服务;谁家有了拌嘴吵架的事,她都会苦口婆心的协调化解。卢春华经常说:“工作要干好,日子要过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让卢春华和女工们的心更加贴近,还促使了他们的家人对卢春华女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今后的工作做了良好铺垫,形成了一片和谐氛围。

  四、积极协助工会活动,勤参与

  今年,卢春华同志根据工会安排,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在“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座谈、跳舞等活动,女职工参与率达90%以上。所有这些,不仅吸引了职工的注意力,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而且陶冶了职工情操,培养了职工团队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农场娱乐活动比较少,特别是晚上。卢春华就带领一批妇女职工跳起广场舞,为农场的晚上增添了一份活力。

  美丽的浪花在撞击暗礁时才更缤纷迷人,成功的星火在坎坷曲折的磨炼中才更闪烁耀眼。卢春华踏实的工作精神,执着的进取精神,不让须眉的拼搏精神受到了农场全体职工群众的肯定和赞誉。农场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卢春华这样的半边天。

 

  用心守护患者 用爱诠释责任

                                      ——记二医院精神科大科护士长陆兴勤

  陆兴勤,女,1975年2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任广东省湛江农垦第二医院精神病院大科护士长职务。从穿上护士服戴上燕尾帽的那天起,陆兴勤同志就把做南丁格尔式的护士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成长为五官科护士长、妇产科护士长,再成长为精神病院大科护士长,她在广东省湛江农垦第二医院走过了20年的护理之路。

 

  

 

  一、一份使命勇担当

  2008年,医院五官科建科成立,一切从零开始,面对着病人来源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等现状,在选拔五官科护士长时,许多符合条件的竞选人都“望而生畏”,陆兴勤同志通过层层筛选,成功竞选。建科之初,为宣传科室特色、拓展病人来源,她经常随同医生到乡下参加“义诊”活动积极参与关爱老年眼健康大型公益活动、万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整个雷州、徐闻片区的30多个乡镇,动员白内障患者到她院接受复明治疗。五官科在当地百姓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医院妇产科进行改组,陆兴勤同志“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妇产科护士长,她在妇产科任职后,加强行风管理,推行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措施,妇产科服务满意度提升了4各百分点,达到98%。2017年6月,她被院领导点名调至精神科,负责护理全面工作。在她到来之前,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一片混乱,任职后,她不分昼夜的整顿精神科的脏、乱、散现象,迅速改善了科室的管理水平,精神病患者是家属的头疼事,长期住院,吃药治疗,花费不少,有些家庭一家四口就有三人是精神病患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她便想办法为他们提供经济来源,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还联络了一些慈善机构或慈善人物为精神病患者募捐衣服和食物。甚至还有一些精神寄托品(书集、运动器材等)。

  二、一份爱心诠释责任

  在五官科任职期间,经常会碰到一些家庭困难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没有子女或者是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经济能力或行动能力到她院接收复明治疗。针对这种情况,她积极动员他们接收治疗,想办法为他们能够免除一切费用。也曾多次自筹资金为他们提供路费,宿食费等。在接受治疗期间,他们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她便义不容辞的充当了他们的“子女”不分日夜的守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给他们送吃的,陪他们聊天,陪着他们接收治疗。照顾他们的起居。出院后送他们回到自己家,给他们留下一些营养品,还嘱咐邻居帮忙照顾他们,才安心的离开。这些老人家非常感动,觉得她比他们的子女还要亲,自己的子女都做不到这么细心的照顾他们。事后,有些家属还特意为她送了锦旗,一些老人家还经常打电话过来感谢。

  在妇产科工作期间,由于她们单位地属平困乡镇,文化底蕴差,大多数产妇来自农村,因此,经常会遇到一些奇葩的家庭,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产房门口常常会看到一些现象,生了男孩就高兴万分,生了女儿就哀声叹气。记得有一个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还非常的重男轻女,产妇早产了,好不容易将孩子生下来,接产护士告诉家属:“宝宝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不过有点小还有点缺氧,需要马上转到新生儿科进行抢救治疗”。可这时产房外的婆婆及丈夫的脸色立马变了样。婆婆看都不看一眼孩子就走了,丈夫则是哀声叹气。嘴里还在嘀咕着,不愿意将小孩转到新生儿科,还想放弃这小孩。看到这种情况,她立即打断了丈夫的话,“小孩生下来是个小生命就应该好好养着,赶紧先送孩子去抢救,晚了就耽误了,到时候花钱更多”。这时才同意将小孩转到新生儿科接收治疗。待产妇从产房出来,丈夫便骂骂咧咧的说“你这肚子这么不争气,一连好几胎都还是生了女儿。结果这一胎还……”产妇转到普通病房后更是无人问津,她便又找来了家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说歹说才说服了家属,丈夫才改变了脸色悉心照顾起了妻子。

  三、一份职责不言脏累

  精神科病人多为不能自理,陆兴勤从不以工作累、工作苦为借口,不因病人的不理解而怨声载道,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工作为己任。帮病人铺床叠被,打扫卫生;督促病人洗漱、剪指甲;帮助病人换洗衣服……有的病人生活无法自理,自己没办法吃饭,她就亲自喂他们吃,有时候为了证明饭菜没毒还会先吃一口;有的病人大小便失禁,她就帮他们洗澡、换衣服、换床单。夜班时,病人们相继睡下后,还需要巡房检查,每十五分钟一轮,一夜不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她始终如一地重复着平凡琐碎的工作,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把病人当亲人,用全部的爱去温暖、呵护他们。”这就是陆兴勤一直坚持的信念。

  四、一份温情融化坚冰

  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大多数都存在潜在的暴力倾向在精神科工作,在工作中,她和精神科护士任劳任怨,就算遭到病人的打骂,她也不还口、不还手。曾经有一名患偏执型精神病的病人,他性情孤僻,行为诡异,时常指着医护人员破口大骂,拒绝配合治疗,甚至随地大小便,将粪便涂在墙上。面对这样不配合的病人,陆兴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她交流、沟通。从心理上宽慰病人,从生活上照顾病人,像母亲、像姐妹。她佝偻着身子将墙上的粪便一点一点擦干净,没有丝毫指责,没有半点埋怨,病人看到的永远是她微笑的面孔。母亲般的温暖让病人的情绪很快安稳下来,愉快地接受了治疗。像这样的病人很多,每次来了;陆兴勤都温柔以待。她就是用这样的胸怀照顾每一位病人,很多病人在康复离院时都对她依依不舍,感激不已。医院里不乏住院时间超过十年甚至终身住院的病人,陆兴勤会时不时地打电话请求家属到医院探望他们,言语间最常用的是“她们的病人”。

  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鞭策着她,带给她的力量和勇气,让她用一双忙忙碌碌不停歇的脚步,在护理工作的道路上栉风沐雨,走过了20年。在平凡中,奉献无私的爱,在平淡中,耕耘勤恳的温暖。她要继续用心守护患者,用爱诠释责任,用责任去绵延南丁格尔博大的爱。

 

  自强不息的巾帼女杰

                                         ——记广前公司丹山队女工罗三珍

  一场意外事故,丈夫瘫痪在床。面对瘫痪的丈夫,幼小的孩子,善良开朗柔弱的妻子坚强面对,以女性特有的坚毅和执着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上苦苦支撑。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积极乐观地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任劳任怨挑起了家庭和生产的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她就是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丹山队一名普通女职工——罗三珍。

 

  

 

  罗三珍,广西来宾人,1978年9月11日生,2006年5月和广前公司丹山队职工林保权结婚,随后招工上岗成为广前公司职工。生育了一个儿子,就读于广前公司前进中心小学。家庭承包了40多亩岗位土地种植甘蔗,本来日子过得还算小康。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2月17日,除夕前夕,丈夫林保权发生车祸,头部严重受伤,三分之一的头骨破裂,左大腿骨折,手脚严重外伤,大小便失禁。被送入湛江市人民医院抢救手术后,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交待家属可能要准备后事。罗三珍怎么也不肯相信医生下达的病危通知,日夜守在丈夫的病房里,期待丈夫醒来。除夕、年初一、年初二,一直到年初三,丈夫林保权的手指终于动了。丈夫林保权在医院昏迷了半个月才醒,生命虽然保住了,但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接回家休养的丈夫,虽然已经清醒,但记忆力下降,说话能力正在恢复,手脚受伤,活动不便,刚开始基本是躺在床上,而且因为这些原因,丈夫显得异常烦躁,有时会骂她,但她从来都不生气,她理解丈夫的心情,心平气和地安慰他,给她讲每天生产和生活的故事给丈夫听,以抚平丈夫心灵上的创伤。罗三珍每天都要给丈夫翻身、擦洗身体、脱衣穿衣、清理大小便。给丈夫喂饭,洗衣服,怕丈夫一直躺着腿脚血液不流通,有空就要按摩大腿,用枕头垫高脚。后来,林保权说话能力慢慢恢复,思维记忆能力也慢慢恢复,手也能活动自如,但是左腿还是动不了,但也慢慢的有了知觉。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也为了让丈夫能自己活动,罗三珍买了轮椅,每天出去干活前,就把丈夫搬到轮椅上。然后请求邻居有空或者看到林保权有需要时帮一下。罗三珍照顾丈夫两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什么怨言,无论是面对丈夫还是面对外人,都是一副乐观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林保权的左脚出院后很久都没有知觉,甚至整个脚都是淤青,医生嘱咐要熬中草药浸泡擦拭淤青的脚部,对脚的恢复有好处。跟医生拿了药方后,罗三珍去药店买来草药煎熬,有些药店没有的,向人请教自己去野外寻找,甚至托人从广西邮寄过来。经过休养,林保权的左脚逐渐的有了知觉,虽然离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罗三珍对未来充满希望。

  曾经有人好意劝罗三珍改嫁,但罗三珍说,丈夫是自己选的,儿子是自己生的,怎么能随便离弃?罗三珍在和父母通电话的时候,平时少话的父亲说:我是当兵的,我有很多战友,在部队的时候,对于战友我们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你和你老公也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亲密战友,我希望你不要丢我的面子,不要让我在战友面前抬不起头。有了父亲的支持,罗三珍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自己挑起家庭的所有重担,好好照顾丈夫和儿子。

  丈夫林保权在医院住院两个月,花费20多万元,全是向亲戚借的。出院后通过大病求助项目报销了10多万元。

  为了偿还借来的医疗费用,罗三珍自己一个人承包岗位地46亩,种植3亩香蕉。早上四五点钟就要出去劳作,为了省钱,不请工人,从种蔗、田间管理到运输,大部分的活都是一个人做,甚至农闲时还自学了驾驶手扶拖拉机。种蔗期间,晚上经常要戴头灯做到很晚,甚至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到家里。以前没干过的活也尽量学着自己干。不懂的就向队里的生产能手请教、学习。农闲时也会去附近做点小闲工,帮人种蔗,砍香蕉芽,套香蕉袋等,尽可能的赚多点钱补贴家用。

  罗三珍对瘫痪丈夫不离不弃的执着、一个人挑起家庭重担的坚毅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感动着左邻右里和每一个认识她的人。说到罗三珍,大家都竖起拇指,说林保权能娶到这么好的妻子,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林保权的同学、朋友、左邻右舍纷纷伸出援手,从经济上和生活上帮助他们,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生活上左邻右舍也经常帮忙。罗三珍对于公司和生产队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也踊跃参加,如生产队卫生整治、水沟清理、蔗场平整,抗旱防寒救灾,台风后积极参与队组织的疏通道路,扶正倒伏树木等。每年630扶贫济困捐款,罗三珍也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她说:“我虽然穷,但是这么多人帮我,我也要帮一下其他有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事迹在广前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2015年底,公司将罗三珍定为精准扶贫户,加大了对罗三珍的扶持力度。公司领导和工会多次组织人员对罗三珍一家进行慰问,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发展生产,协调分公司和生产队组织生产骨干帮助罗三珍发展生产,尽快走出困境。在公司的支持下,罗三珍扩大种植面积,承包岗位土地由38亩增加到48亩;自营经济土地面积由原来的3亩变5亩,抓好甘蔗、香蕉种植的各个环节。经过勤劳耕作,罗三珍在2016跨2017榨季收获甘蔗总量367.529吨,收入165623元,实现利润50160元;2017年,香蕉总收入19425元,利润6884元;加上公司帮扶的各项扶贫补助和政策兜底等,全年总收入可达8万余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达到脱贫指标。

 

  扎根基层推动“甜蜜事业”蒸蒸日上

                  ——记华海公司勇士分公司女工何梅凤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朴实的穿着,如邻家大妈般亲切和朴实,这是不善言辞的何梅凤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何梅凤,现年48岁,是华海公司勇士分公司4队女职工,2005年从广东信宜来到农场承包岗位。多年来,她爱队如家,立足岗位,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敢,走上一条主副业兼顾的致富之路,是公司女职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何梅凤家庭农场2018年种蔗710亩,2017/2018年榨季预计甘蔗总产达3905吨,单产约5.5吨,按公司保底价450元/吨计算,甘蔗总产值约176万元,纯收入30万;菠萝种植面积50亩,产值约51万元,纯收入20万元;总收入预计约超过50万。

 

  

 

  大包,善管。何梅凤常说:“种蔗就像踢足球。上半场是种植,种植期要把好选种关,淋水种蔗,及时盖膜,只有做好这三点,土地才能保水保温,确保蔗苗才能出得多出得齐,有苗才有产量;下半场是田管和收获,田管必须“早”字当先,做到早补植、早破垄、早培土,早施肥。只有用心,才能有好的收获。”何梅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甘蔗管理上,农忙时期,她发动全家,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并雇用季节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这样既赢得了农时,又使甘蔗得到了较好的管理,有足够的生长期,提高了产量。

  机械化, 能干。为了搞好生产,她家购置了2台小四轮拖拉机,1台90马力拖拉机,1台3B—484拖拉机,1台404拖拉机,2台甘鹿牌后推车,购置了配套农机具破垄犁、培土施肥斗、地膜覆盖机等。在甘蔗生产中,她严格按照公司的生产技术措施要求,抓住农时季节,加强作物管理,每天早出晚归,做到甘蔗早补植、早破垄、早培土,早施肥,从种植、管理、收获,做到精耕细作。甘蔗生产从“种”、“ 管”到“收”时间跨度大,季节性强,自从实现机械化后,甘蔗田管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她根据甘蔗的生长情况,在最适合的时机进行中耕、除草、破垄、施肥、培土等,赢得了农时,延长了甘蔗生长期,为夺取甘蔗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工作上,她是生产的“多面手”,很多看似男子汉才能干的活,在她看来只是小菜一碟。操作大型拖拉机、机械化作业,如开沟、犁地、盖膜、运输等,她样样能干,把甘蔗生产管理得有条不紊,在生产上起到带头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了机械化,她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但及时地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还把节省的时间用于为职工进行中耕、施肥、培土等有偿服务,增加收入。

  勤勉,丰产。乘着公司自营经济政策的东风,何梅凤积极响应公司大力发展自营经济的号召,从2010年起把菠萝作为自营经济来抓。为了实现菠萝的丰产丰收,从育苗到管理,她工作一丝不苟。多亏她的辛勤劳动,她家的菠萝果形端正,清甜肉滑,含糖量高,卖得起价还不愁销,售价为每斤1.2元,基本上是订单式销售。何梅凤利用自营经济地50亩种植菠萝,亩栽可达到4000株,每亩8500斤产量,总产值约51万元,纯收入20万。通过菠萝轮作,提高了地力,又为甘蔗增产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使何梅凤的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贤妻,孝媳。何梅凤丈夫是该队队长,作为队干部家属,她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当好“贤内助”。丈夫工作繁忙,家庭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毫无怨言,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不辞劳苦,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赡养糖尿病家婆,直至家婆去世。在困难与苦累面前,她选择了坚持,也就是选择了责任与义务。如今也尽心照料年迈的家公,家公对何梅凤这个儿媳充满感激,逢人就称赞自己的好儿媳。何梅凤经常对孩子说,百善孝为先,尊敬老人是做人之本,要带着感情,发自内心,而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她倾情照顾丈夫,悉心服侍家公家婆,尽力培育子女,忙上忙下不歇手,以善良、孝顺、坚毅的言行,为华海女工的形象增添了另一种壮美,在痛苦与艰辛中,生动演绎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帮扶,带动。在邻里生活中,她热心,善良,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她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她总是在职工、邻居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她为职工垫付肥料、竹篾款5万多元,使职工温暖于心。她还帮助职工种蔗、斩蔗,把自己积累的生产经验传授给职工,帮助职工搞好生产,受到职工的好评。家中常迎接讨教致富信息的连队职工,她热心交流经验,有问必答,倾囊相授。她说,自己富了不算富,还要想办法带动连队职工一起想点子,走多元增收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岗位建功立业 心系职工群众

                          ——记五一农场12队队长江美玲

  江美玲,五一农场十二队干部,2013年7月任该队队长兼支部书记职务,1993年1月参加农场工作,2005年5月入党,凭着对农垦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多年来,她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推动女职工岗位建功立业为重点,以提高女职工素质为主线,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为各项工作的完成付出艰辛的努力,为女工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提升素质,创建一支综合素质的职工队伍

  她认为从事基层的管理人员工作,抓好女工工作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女职工思想觉悟性,首先要以提高女工综合素质这项重要工作来抓,打铁还要自身硬,她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身自素质,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基层的各项工作。因此,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带动全体职工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以及两级场级的各种会议精神,切实把“两学一做”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会议、视频等学习,提高职工的总体素质,从而发挥女职工良好精神风貌,促进了女职工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疾苦,心系职工群众

  全方位为女职工做好事解难事,在关心女职工生活上,她要求自己事无论细,哪个职工家庭生活有困难她都会积极主动关心,想方设想克服为群众排忧解难,谁家有拌嘴吵架的事她都会苦口婆心的协调化解,她对自己的姐妹说:“工作要干好,日子要过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对12队的一户单亲家庭,由于母子俩都有精神病,她帮忙申请了农场批准精准扶贫户对象,并经过队班子成员讨论从职工子弟2016年10月知青聚会剩余做相册的资金抽出一仟元慰问梁彩庆母子,收到农场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外,每年6月份做好了组织职工参加贫困济困日捐款的工作。

  三、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1.橡胶生产方面。自2014年受强台风影响停割了3年,但她还是按场生产布置工作任务落实好树位的灭荒和中耕施肥等工作,跟踪到位。今年开始割胶后,按场下达的计划指标分配给胶工,完成干胶11.85吨,超计划7.89吨的150%。

  2.12队是全场甘蔗生产大队,2016年甘蔗面积达到905亩,平均亩产6.2吨,2017年跨2018年面积1050亩,预计估产6800多吨。特别在砍甘蔗期间工作是最忙的又砍又种,同时要对蔗台管理正规运作,还要抓好砍蔗任务的质量,成了她最重要的生产工作,蔗台的管理也是尤为的繁琐,里面包含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产生矛盾,装蔗机手经常投诉,受到了上级的种种埋怨、指责,受到好多的委屈。但是她还是共同协商解决好蔗台的管理工作。

  3.割麻生产按场计划去完成施肥、收割麻片工作。

  四、抓好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

  身为队长兼书记,在管理好生产任务的同时,还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她在党员支部大会上提出要为连队建设一个篮球场的建议。去年3月份向农场申请同意规划建设在办公室左侧的位置。职工对此事极力反对,建议在连队中心的旧收胶站旁的位置,但考虑到这个位置比较低洼,而且竹子、杂树成片,穿插不入,建设办的负责人预算需要增加7-10万费用,她想方设法做好了职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在她的发动和带领下,全队职工、退休工、干部37人参加砍竹子、清杂树,拆除3间旧瓦房,再联系附近砖厂吊机、推土机一边砍一边挖竹头,一边推,自力更生为场献爱心表奉献,通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终于清理出干净场地3600多平方,为农场节省了7-10万元费用。目前塑胶篮球场已建好,投入使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场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2017年农场在本队规划精神文明示范单位,与连队中心位置建设一条50多米长的彩砖大路,路两旁种上了绿化带,建起了一条40多米的排水沟和挡土墙等等。同年10月在连队篮球场旁边的职工福利地规划种植生态林,从规划到建设用了2个月时间,在12月14日由广东省农垦总局经营管理处、燕糖乳业公司、五一农场共同创建的《共青生态公园》活动正式开始,志愿者参加植树人员有100多人,农垦总局管理处湛江农垦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等参加种植细叶榕、凤凰树、桩树、柏树、山茶树等600多株,现在的树苗已蓬勃生长,是职工休闲娱乐旅游观赏的好场地。

 

  适度规模经营 用勤劳巧手编织“甜蜜梦”

  ——记红星农场2队女工曹惠芬

  曹惠芬,1973年出生,越南归侨,红星农场2队职工。自1978年回国后,读书、工作、生活就一直都在红星农场。

  初中毕业后,曾帮助父母的家庭农场做过摘茶叶、种植菠萝、甘蔗的工作。1996年-2002年,与两位兄长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将红星农场职工的优质菠萝运往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这过程中,她学到了许多销售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也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开阔了眼界。

  2002年夏天,曹惠芬开始承包农场土地经营种植甘蔗和菠萝,并从最早承包的三十亩地逐渐扩大到现在的450多亩。曹惠芬从小就生活在农场,成长在农场,继承了农场人勤劳、能吃苦的优良品德,经过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她自己逐渐摸索出一套甘蔗与菠萝种植轮作两者都取得高产的有效生产经营方式。

 

  

 

  一、经营有道,菠萝收入连年盈利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曹惠芬认识到,要种出品质好、单产高的菠萝,首先要有平整、肥沃的土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每块地都是好地,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改进,就是通过甘蔗与菠萝轮作的方式来保证土地肥力,同时还能解决黑心果和裂头果的问题,从而使种植的菠萝达到优质高产。再者就是种植的时候选取同等品质、高矮平衡的种苗,在源头上保障菠萝长势的均衡,便于后期的管理,也是保证优质高产的必要条件。最后还是要保证肥料的充足,菠萝是高肥作物,需要的养肥和肥料较多。种植的时候开沟再施肥,有效减少基肥的流失,根据菠萝每个时期长势的情况,及时安排施肥,苗壮才能出大果。近年来,菠萝市场价格低迷,很多人种植菠萝都亏损,但是曹惠芬凭借着种出量高质优的产品和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她的菠萝销售在连队中每年都是卖得最高价,连年盈利,效益可观。

  二、坚定信心,甘蔗经营效益好

  因承包种植甘蔗土地面积大,家庭劳动力少,在农场早期推广机械化的时候曹惠芬是积极响应,除了利用与菠萝轮作的优势,再者就是及早获得机械化带来的效益,利用好农场配套的水利设施,及时做好抗旱淋水工作,保证甘蔗的长势良好。

  2016年跨2017年榨季,曹惠芬种植132亩甘蔗,工业产量达到780多吨,产值34万元,利润10多万元。2017年,采收菠萝145亩,产值122万元,利润31万元。

  2017年跨2018年榨季,140亩甘蔗预计工业产量达到920多吨,产值40万元,利润15万元。2018年可采收菠萝160亩,按当前市场价格预计产值146万元,利润40万元。

  三、荣誉满载,勇做产业带头人

  由于曹惠芬的经营效益好,在2012、2013年两年连续被评为“种蔗能手”,带动了身边职工的种蔗热情,多年来,2队的甘蔗单产都是全场第一。

  2016年,为响应农场党委的号召,以做大做强红星菠萝产业为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在一片质疑声中,大胆投资10多万元种植台湾凤梨“台农17号”,成为红星农场优质菠萝基地的有力补充,也为在全场职工中推广优质菠萝种植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14亩的优质凤梨已挂果待售,已有客商来电咨询供货事宜。在红星农场优质菠萝基地2017年推出“红土金菠”品牌,取得好评和较好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相信曹惠芬的经营也能获得成功。曹惠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红星农场菠萝产业发展带了个好头,为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无悔青春 平凡绽放

               ——记友好农场学校教师罗顺梅

 

  

 

  罗顺梅同志,是一个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从1996年起至今,她二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无怨无悔,受到同事和邻里的一致称赞。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很难避免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她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使丈夫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她和丈夫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她们二人之间非常坦诚,推心置腹,沟通非常到位,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女儿上学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琐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由她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她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她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品性,她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询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老师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优秀生,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儿子的总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司空见惯。但她就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药,有时还亲自领着去看病吊针。该吃的药没有了,及时买回来。一年四季公婆穿的衣服鞋袜她都有置办。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从不让别人操心。家公家婆都有八十多了,她和她们一起吃了十几年,每天买菜煮饭亲历亲为,煮好之后再喊他们回来吃。家公牙齿不好,每次杀鸡,总是把鸡肉剔出来再剁碎给他吃。她在家是个好媳妇在校是个好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对同学一视同仁。有时她也会说某某同学成绩差,但这些同学也是她经常照顾的对象。她利用闲暇给他们辅导功课,询问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他们的家长交流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她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她的语文课堂,生动、形象、平等、和谐、活跃而有序。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教学效果极佳。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总结教学心得。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由于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同事的赞许,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认可。她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居各班前列,上学期期末她所教的九年级语文排名徐闻垦区第二,八年级地理排名徐闻垦区第一。她也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她走到哪里就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哪里。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就会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说:“勤奋敬业,踏实能干,工作上巾帼从不让须眉”。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的担子是最重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和丈夫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谐。正所谓“时刻保持平常心,知足常乐一身轻”。教师工资本就不高,平时生活中,她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里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们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缔造的,有待人宽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的妻子,还有乖巧孝顺的女儿。和谐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